凤庆县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坚定信心、创新举措、扛实责任,打通了全县市场主体融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凤庆经验”,2021年7月以来,凤庆县率先在全省创建首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并成为全省首批打造的9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基地”之一。
闻令而动、高位统筹,推动示范引领。凤庆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全市首家农担县域分支机构“云南省农担公司凤庆办事处”,构建政银企担“四位一体”协同发力新格局。截至目前,凤庆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22亿元,信贷支持总量居全市第二,同比增加11.48亿元,增速10.38%;全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05亿元,同比增加5亿元,增速34.1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3.73个百分点,贷款增量贡献度达43.5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总量的16.02%,实现了2019年末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总量翻番。
多方联动、提升服务,优沃创建土壤。一是聚焦金融服务营商环境。成立“贷款服务中心”,打造首贷续贷服务、账户开立和融资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设立1000万元的乡村振兴涉农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推行“风险补偿金+担保机构+承贷银行”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更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23年5月末,省农担公司凤庆办事处累计为全县290户企业及农户担保资金1.93亿元,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73.85亿元,同比增10.69%。二是聚焦农村信用服务环境。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10个、“信用村”122个、“信用户”63036户,直接向农户授信余额42.86亿元,直接向县内核桃、茶叶、烤烟、甘蔗、农资等涉农产业市场主体授信余额87.63亿元。三是聚焦县域金融安全环境。制定《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年度工作方案》《凤庆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办法》,定期研究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全县贷款不良率仅为0.86%,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创新机制、畅通渠道,激发市场活力。与金融机构精诚合作,同向奔跑,共同探索建立了“12345”机制。一是搭建“一个平台”。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开展生产经营主体时段融资洽谈,一季度重点关注茶叶市场主体的流贷需求,二季度聚焦核桃市场主体流贷需求,三、四季度聚焦基建、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信贷需求。二是过好“两道筛子”。为金融安全增加“防火墙”,金融办对企业信贷需求进行风险研判,过好第一道“筛子”;金融机构通过实地考察、融资洽谈、逐级审批等方式过好第二道“筛子”。三是互换“三方清单”。开展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政府推介项目清单、银行金融产品清单互换,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衔接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红茶贷、云牧贷、农村基础设施贷、极速贷、旅游扶贫贷等20余款信贷产品。四是推动“四个一批”。采取每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对接一批、签约一批、审批一批、放贷一批循环滚动模式,为凤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五是实现“五方共赢”。联席会推动了金融渠道下沉、产品下沉、服务下沉和资金下沉,形成了产业壮大、企业发展、群众增收、银行增效、项目推动的五方共赢格局。2022年以来,共召开5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对接项目95个、意向贷款76.92亿元,现场签约项目38个、协议贷款24.69亿元,目前已审批项目30个、审批金额22.01亿元,已放贷项目30个、投放贷款14.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