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我们的粮食、茶叶、核桃等产业兴旺,住房靓丽、宽敞,基础设施逐年完善,乡风淳、秩序好、生活越来越富裕。”这是凤庆县城乡群众的心声。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凤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打好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繁荣、乡村治理“组合拳”,产业强、村寨靓、乡风淳、秩序好、生活富的美丽凤庆建设快速全面推进。
发展优先,高起点规划,做到实施有引领。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凤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立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滇西南全域旅游综合示范区“五区同创”的发展思路,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5230项,计划总投资1125亿元,实现乡村振兴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做到规划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目前,全县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编制和952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
质量优先,标准化建设,做到产业有效益。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突出产业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核桃产业种植“五个一”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为示范种植标准,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省内6家核桃龙头企业在凤庆成功组建核桃水洗果联盟;茶叶产业列为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被评为“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县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整县提升试点县等荣誉称号。打造标准化基地,提升组织化程度,强化品牌创建。“凤庆滇红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庆核桃”进入农业部地理标志资源库备案,“凤牌工夫红茶”等6个商标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拓宽畅通销售渠道。目前,共建成企业营销网点300多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71个,天之凤电商孵化园区被评为省级众创园区。
以人为本,全领域提升,做到村庄有韵味。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核心,深入开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按照“保护、传承、发展”的要求,保持原有乡村印迹,抓好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六长制”,实现村庄森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村镇园林化幸福家园。根据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类县建设标准,全县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乡村公厕1099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8.56万座,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8.8%以上,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6%,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0%以上。完成村庄绿化面积45.63万平方米,建成“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森林单位”519个。建成鲜花盛开的集镇街道11条、村庄33个、美丽公路509公里,创建洁净村庄575个、洁净庭院4.8万户。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43个。鲁史古镇、滇红第一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古墨村、安石村、箐头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村。鲁史古集村、沿河村等6个村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墨村被命名为中国避暑小镇。
教育引导,全覆盖宣传,做到乡风有文明。全县经常性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法制、改陋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童心向党”“美德少年”等系列主题活动,每一名学生成为“移风易俗”的宣传员。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典型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法律援助、创业就业等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187个村建成了村史室、传习室、乡愁室、乡贤室、感恩室。推行厚养薄葬、节俭办丧、文明祭祀新风尚,全县全部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宣传劝导队、执法队、责任书、倡议书、承诺书”的“一会一约两队三书”工作机制。农村婚丧喜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建成乡村公益性骨灰公墓20个,拆除“活人墓”4716冢。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下沉农村,建成乡镇敬老院10所、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6个。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469件,改造农村电网1218公里,新建网络基站104个。实施农村公路硬化763公里、安防工程686公里。
支部统领,群众主体,做到治理有实效。着力抓好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典型引领”、基层党员“先锋引领”, 让支部找到道路,让集体找到思路,让党员找到门路。全县建成农村党员活动阵地689个,创建规范化党支部656个、基层党建示范点59个,选优配强159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54个, 2064名农村优秀人才纳入信息库管理,125名优秀回引对象列为乡(镇)青年人才培养,627名优秀人才重返校园“加油充电”。全县村建立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协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等制度,建立了乡村振兴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全县行政村和999个自然村制定了简洁管用的村规民约,村实施环境卫生定期清扫制度,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制度和积分制管理。县、乡、村、组分别设立联调中心、调解中心、调解委员会、义务调解小专班,构建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示范村、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信用乡镇、信用村340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13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83个。
强化组织,全方位保障,做到推进有机制。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依托春潮行动、雨露计划等示范性培训项目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期5600人,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9期665人。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540名,鼓励和引进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引进乡村教师、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2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