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凤庆县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凤庆 >> 正文

凤庆县“美丽县城”初具雏形

来源:      作者:李廷昌     时间:2019-07-08     点击率:

  近年来,凤庆县以打造“天下茶尊、滇红凤庆”为城市品牌,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宜居之城、中国红茶第一城、世界滇红之乡”的建设目标,按照“干净、宜居、特色”的要求,以山水园林为载体,呈现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和谐自然中,通过三年努力,将凤庆县城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把凤庆打造成为中国最佳健康生活目的地,率先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同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承载能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文明程度,独具特色的“滇红小镇”初具雏形,一个小而美、小而宜居的美丽县城正逐步形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考虑当地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所需所急所盼,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农业转移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城安置,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县城规划、建设与管理,把凤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环境良好的县城。充分结合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区位条件等特点,彰显凤庆县城的个性特色,打造滇红特色“美丽县城”。

  严格划定县城开发边界,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避免走“铺摊子”“摊大饼”发展道路。重点改造提升现有建成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注重提升县城发展品质,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

  坚持产业和城镇良性互动,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打造“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着力破解县城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重点改造提升老城区、老街区、老社区、老厂区等已有建成区,重点解决县城基本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大“美丽县城”项目包装,充实项目支撑,把“美丽县城”建设资金分年度纳入县财政预算,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引进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把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与“美丽县城”建设有机统一、推进实施。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县城”建设,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和“放大效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美丽县城”建设信贷支持力度,与各级财政资金、项目业主投入资金形成联动。采取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全县居民参与“美丽县城”建设的积极性。

  把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与“美丽县城”建设有机统一,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推动全县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着重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城乡环境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有序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凤庆县成立了“美丽县城”建设指挥部,在县“美丽县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创建工作,负责“美丽县城”建设的统筹协调、动态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做到明确项目的总平面布置、设计图纸、建筑结构、施工材料、工艺流程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积极主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公园17个,城市绿地率达3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1平方米、城镇化率达42.42%。建成城市公厕30座、完成污水管道铺设70公里,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县城规划区建成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中转站2座、日处理能力40立方米的渗滤液处理站1座,与云水环保公司合作的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县城垃圾收集率及无害化处理率达97%,县城投入使用农贸市场6个,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2%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5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26%,林荫路推广率为63.11%,河道绿化普及率为87.18%。绿化美化4项指标已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