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犀牛村是一个移民大村,在移民工作之初,线上线下矛盾纠纷等各类问题交织,一度令各级各部门“头疼”。近年来,犀牛村党总支以党员会、院坝会、现场会为群众宣讲最新政策规定,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拉近与群众距离,奋力将“民生清单”变成百姓“幸福账单”,全力构建和谐乡村。
一次次党员会谋划发展。犀牛村党总支以开好每一次党员会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议事成为本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该村党总支带领党员一起谋划发展方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
“我们依据党的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同时,充分发挥移民剩余资源禀赋,搭建好发展烤烟、热带水果等产业平台,把村务参与权交给党员群众,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犀牛村的村干部字国胜介绍说。
一夜夜院坝会凝聚民心。今年来,鲁史镇探索实行基层社会治理“1333”模式(1张网格服务群众,从群众来信来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网络舆情发现3个方向查找问题,从每个村民小组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队伍消除险情,设立村民小组、村级、镇级3道防线化解矛盾纠纷),在此种模式下,犀牛村自然村长、村组干部下沉到村民小组,以社会主义道德法治教育、社情民意收集等为主要内容,适时召开院坝会,做到公共的事商量着做、邻里纠纷坐下来协商,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断增强群众凝聚力,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和谐的良好风气。
“我们要讲道德,要尊老爱幼……要找法律,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不要蛮干……”犀牛村街子组小组长周文在院坝会上时常提醒村民要学法懂法用法。
一场场现场会引导群众。自然村长、村“两委”干部、镇级工作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召集群众开好各类现场会,注重在现场解决问题。比如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开好调解现场会做好普法宣传,让群众树立法治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烤烟生产、热带作物种植技术现场会上,开导群众发展小区域经济要如何做;在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现场会中,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做公益,维护环境尽义务。
“现在我们邻里和睦、道路通畅、村庄整洁,水果基地也逐渐增多,比起以前真是大变样。”犀牛村瓦一小组村民陈庆奎自豪地说。
如今,黑惠江畔的犀牛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全镇栽烤烟最多、移民最和谐、小区域经济成效最明显的村。全村种植烤烟2000多亩、红花1000多亩、热带水果2300多亩,沿江经济蓬勃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