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点规划选址非常合理,地理位置优越,离村委会、卫生室、集市、学校非常近,出行办事特别方便;到安置点后,我们重建了房屋,原来的土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住房,生活更加舒适、幸福了;在安置点还配备了很多设施,有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器材等等,我们的业余生活很丰富,饭后时不时到广场上跳广场舞、散步、锻炼身体,总的来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感谢党和政府!”马庄村黄家自然村道班岭岗安置点移民群众张子龙说。
告别“老土屋”,住上“小康屋”,曾是马庄村黄家自然村群众的梦想,如今,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的“五难”问题得到解决,洁净美观的家园、崭新敞亮的住房、便捷的交通更不是梦想,而这一切的实现全靠国家移民这一好政策。
移民搬迁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对于改变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精准脱贫意义重大。大寺乡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明晰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思路,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持之以恒抓项目促搬迁、抓整改促规范、抓配套促保障、抓“三精”促提升,力促移民搬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道班岭岗安置点就是大寺乡移民安置点的成功典范,让群众真正达到了搬得顺心、住得安心、脱贫致富有决心。

道班岭岗安置点位于马庄村黄家自然村,距县城23.5公里,临接漾线,交通便利,道班岭岗安置点建于2014年,是大寺乡实施的移民工程之一,占地40多亩,总投资500万元,共有43户农户208人。安置点的建设紧扣农村“主导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民居环境大改变、群众收入大增长、乡风文明大进步”目标,在搬迁布局上做到与村“两委 ”班子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等“五结合”,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打造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优美宜居的安置点。

安置点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问题,如何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增加安置点群众的“钱袋子”事关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乡、村两级努力探索下,安置点的群众实现了“住得舒心、致富有信心”的目标。
“在卫生管理上,我们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洁净、舒适。第一,我们定期打扫卫生,每月进行两次公共卫生打扫,定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第二,我们还实行卫生评比制度,每月定期组织人员到农户家中进行检查,并公示结果;第三,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中规定实行垃圾收费制,每人每月1块钱,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认为我们安置点的卫生变得越来越好了。”马庄村黄家自然村道班岭岗安置点移民群众范永菊为我们介绍道。

范永菊说的仅仅是马庄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提升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一小部分。马庄村积极推进农村圈舍改造、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化肥、农药科学使用和管理工作,解决“脏、乱、差”问题;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全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等等,马庄村多措并举,努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实现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村民幸福指数攀升。
重安居更要重乐业,只有让移民群众有奔头,让搬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搬迁成效才能牢固。大寺乡鼓励引导移民搬迁户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一方面坚持巩固主导产业,大力扶持核桃、茶叶、生猪、烤烟、林下经济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做好核桃、茶叶提质增效工作,提升农特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抓好搬迁群众创业技能培训,积极开辟劳务输出“绿色通道”,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每家都有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促使移民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