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凤庆县凤山镇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盘活三农助推乡村振兴。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此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突出品牌引领,围绕“滇红第一村”品牌打造,以“四个一”(一部宣传片、一个门户网站、一座标志建筑、一套广告牌),推动“滇红第一村”品牌宣传推介。研究制定“滇红第一村”茶叶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规范品牌产品制作工艺,把好品牌质量关。夯实优质茶园基地建设,着力加快茶园“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努力将境内7万多亩的茶园建成名山茶园和名优茶园;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15户以上发展潜力好、辐射带动能力强、有强烈责任担当的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强化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及示范点建设,推动产业精细化管理,加大核桃间密修剪力度、病虫害防治力度,提升初加工水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核桃产量7200吨以上、产值1.23亿元以上。立足丰富生态农业优势和城郊地理优势,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拓宽农业的非农功能,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农家乐30户以上,休闲农庄、观光采摘果园、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以上;以建立养殖小区和扶持蔬菜大棚为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以前锋、等上等村为主的城郊绿色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全力推动城郊型农副业发展。探索社区产业新路径,以前锋康养新区建设为契机,支持发展医养结合、体育健身、老年人康养等健康服务产业,着力补齐第三产业发展短板。
加强乡村规划编制,统筹考虑人的资源、物的资源,在村庄发展、设施提升等方面,既突出人文地理特色,又注重保留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以“四治三改一拆六增”、“七改三清”为抓手,全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力争建成农村公厕42座,垃圾池160个,多功能垃圾房45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13辆,配备垃圾桶300只。积极配合抓好棚户区改造,依法依规拆除违章违规建筑,推动居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契机,加快城市面山绿化植树造林,开展村组道路增花补绿工作,年内至少完成青树村至董扁村1条鲜花大道及2个鲜花盛开村庄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海新增援滇资金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积极服务云保高速凤庆段、大康线、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清水河村三家村至小江边水库等村组道路、镇村公路硬化30公里以上,建立完善农村道路管理养护制度,提高道路建后管养水平。强势推进澜沧江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城区供水工程,完成前锋水库主体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8个,切实保障农村人饮安全。
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更好地放活用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方式,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以引导教育农民为重点,扩展培训渠道和教育信息网络。以群众会、火塘会、茶山会等形式,进行农村基本政策、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宣传。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及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新建、完善22个村(社区)文化宣传阵地30处以上,自然村活动场所15个以上,积极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