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党镇鹿鸣村立宽自然村
一直以来,凤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通过采取“健全三项机制”、“做到四个强化”和“突出五项重点”的“345”模式抓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着力打造集“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为一体的美丽凤庆。
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人居环境提升组织领导机构,抽调部门人员组建人居办和四个专项工作组,高位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二是健全强有力的工作调度机制。建立工作调度、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三项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分析研判形势,通报存在问题,安排部署工作;适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准确掌握工作进度,对标对责查找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困难问题;定期进行情况收集反馈,做到一月一收集,一月一反馈,一月一报告,及时下发工作提醒通知,确保工作按时序推进;三是健全强有力的督查检查机制。将人居环境提升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依托13个县委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和督战队,对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实现常态化督查巡查。对工作推进滞后的,动真碰硬,启动通报约谈问责,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全面提升村庄规划质量,目前,全县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编制和952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二是强化示范带动。以深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启动建设“政策示范、机制示范、管理示范、类型示范”等示范村158个,突出整治环境较差自然村129个,示范引领作用凸显。2018年凤庆县被列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全县被命名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13个,县级美丽乡村22个;鲁史古集村、沿河村等10个村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墨村被命名为中国避暑小镇;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采取“向上争取一点、项目资金整合一点、融资贷款一点、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提升资金短缺瓶颈。实施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县共向上争取到一水两污等建设项目资金1.43亿元,向国开行、农发行争取到政策性贷款1.63亿元,引入社会资金1.2亿元,整合农村道路、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资金10.5亿元。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宽人居环境提升融资渠道。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村“五权”抵押贷款7.82亿元,县级财力投入3.33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投资2.49亿元;四是强化群众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县人居环境提升逐步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降成本、易实施、受欢迎,让整治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久。目前,全县187个村建立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协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等制度,187个村制定简明管用的村规民约,将村庄规划、公共环境卫生、农民建房、保洁费缴纳等纳入村规民约,制定约束性惩罚措施,推行违反村规民约“黑名单”制度,确保村规民约执行有效。

农户建成的特色民居
突出“五项重点”。一是突出抓好农村污水整治。因镇、因村、因户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污水整治,对城市周边的村庄就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集镇污水、规模较大的独立村庄和重点河道附近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位置偏远和规模较小的村庄建设小型独立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置。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管网156.42公里,污水处理设施56套,日处理规模达2670吨,保护饮用水源点11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0%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二是突出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将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列入书记、县长重点工作台账,纳入年度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出台奖补政策,压实乡镇和部门责任,任务细化到乡到村到户,采取统一施工和群众自建、一体化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政府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等模式,强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累计建成乡村公厕1024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8.5万户,实现集镇和建制村公厕全覆盖,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86%;三是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坚持“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导向,采用集中处置和就地分类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处置农村垃圾。对城市周边和垃圾处理厂覆盖的集镇村庄,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四是坚持多措并举,突出抓好村容村貌提升。抓实村庄美化绿化,见缝插绿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五是坚持综合施策,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节肥节约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加大大棚膜及烤烟、甘蔗等生产用膜回收利用力度。目前全县建成畜禽粪污处理设施173套,完成牲畜养殖圈舍新建及改造3750户,推广农村户用沼气14630户,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