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贪夜蛾虫情危害玉米症状
一、草地贪夜蛾的简述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其寄主植物广泛,主要有玉米、水稻、马铃薯、烟草、苜蓿、大麦、荞麦、棉花、燕麦、粟、花生、黑麦草、高粱、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洋葱、小麦等100余种植物。尽管有这么多的寄主植物,草地贪夜蛾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是玉米和高粱,其他粮食作物包括谷子、水稻、小麦和甘蔗。草地贪夜蛾完成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其世代长短与所处的环境温度及寄主植物有关。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而在低温条件下,需要60~90天能完成一个世代。由于没有滞育现象,可周年繁殖。成虫具有趋光性,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卵块通常生产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可达两至三周,在这段时间内,雌成虫可以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在适合温度下,卵在2~4天内即可孵化成幼虫。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公里。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以迁飞500公里,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
二、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
2019年1月11日在我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13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员现场确认侵入我国云南省,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3州(市)73个县发生。临沧市最早于2月19日在永德首先发现,我县于4月26日在洛党镇大兴村龚家湾种植的春玉米上确认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据县植保站及各乡镇农技中心调查,营盘镇相继在春玉米上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截至5月20日,全县发生面积230亩,组织防治230亩,涉及洛党镇大兴村龚家湾3亩,营盘镇忙帮村、大乃坝村、三塔村、秀塘村、干塘村、京立安村227亩。发生田块被害株率达40-60%,百株虫量达15-20头,虫龄1-6龄都有,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局部重发生。目前,我县植保植检站实行适时上报制度,发生情况即时向市植保植检站报告,加强调查掌握发生情况,并指导防治。
三、下步发生趋势预测
草地贪夜蛾属新的迁入害虫,其迁飞能力强,食性强,玉米苗期受害重,当前主要发生在危害春玉米,但由于各乡(镇)春玉米播种面积少,受危害面积不大。随着各乡(镇) 夏玉米播种面积不断增大,草地贪夜蛾食源也日渐丰富,其发生范围、发生程度都有可能增大,局部区域将会达到重发生态势。预计甘蔗为害会发生,局部区域也将会达到重发生态势。
四、防治建议
虽然草地贪夜蛾目前在我县发生面积不大,但是草地贪夜蛾的迁飞由于受风向、风力的影响,迁入地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时期即将与我县水稻、玉米的生长时期相逢,对我县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紧急行动,做好监测预警,一旦发现及时组织统一防控;尽量在三龄前就把害虫控制住,遏制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一)防治指标:玉米和水稻幼虫达10头/百株。重点防治对象田是生长茂密、杂草丛生、枯叶多、近蜜源植物的农田农地。特别是疏于管理、黄脚叶多的玉米田地易发生危害。
(二)农业防治。清除杂草、枯枝黄叶并集中处理,减少田间着卵量。
(三)药剂防治。目前草地贪夜蛾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农药具有较强抗性,不建议使用。根据已发生区进行的药效试验筛选出两个科学合理的防治配方:(1)生物药剂防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球孢白僵菌或乙基多杀菌素+球孢白僵菌;(2)化学药剂防治:氟虫双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以上药剂任选一种。施药时间:清晨或下午五点后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