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是世界滇红之乡,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茶园面积51.61万亩,境内有树龄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尊,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凤庆滇红茶享誉海内外。2024年产量4.67万吨,综合产值88.55亿元。近年来,凤庆县实行茶叶、核桃、中药材、蔗糖等重点产业链长负责制,统筹基地到消费者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着力抓实产业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以产业“降本增效、分类增收、延链增值”为突破点,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启动了凤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农林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但在全县重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县科技局和创新研究院对全县重点产业中的茶叶产业科技需求进行了梳理(详见附件2)。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和突破企业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专家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创新研究院与企业建立联系,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创新研究院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18669099303。(因工作需要,手机号码经本人同意后公开。)
附件1
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基本情况及运作模式
为强化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降本增效,提升综合利用,2022年12月,由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凤庆县人民政府、凤庆滇红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发起组建了全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位于云南凤庆产业园区配有5层标准厂房,总面积8700㎡,总投资2800万元,设有成果展示大厅、专家工作站、检验检测中心等。
创新研究院一方面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搭建桥梁,深入践行“需求在产业、出题在企业、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凤庆”的理念,发挥“科技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科技招商、协同创新”五大职能,建立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消费者意见为导向的反向研发机制,实现产业降本增效、分类增收和延链增值。另一方面为企业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平台,以产业端、企业端、市场端为出发点寻找需求,对接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面对面转化。成果转化后,创新研究院和科研团队在企业的产品收益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实现科研团队、企业、创新研究院三方利益共享,做活利益联结。
附件2
凤庆县茶叶产业科技需求清单
一是绿色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及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实现病虫害防治,降低茶农管理成本,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农收入,提高产品质量。茶园植物套种,土壤改良关键技术,有利于保护土壤养分的安全为茶农管理茶园节约肥料成本,同时增加茶农收入来源。
二是山地茶园机械化耕作采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和助力企业增收。
三是绿色茶园高效栽培技术管理及绿色滇红茶关键加工技术研究。一方面解决茶叶种植端产量低,病虫害防控,以及低产老茶园改造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加工环节的低碳生产问题,实现技术升级,稳定产品质量。
四是智能化滇红茶生产设备研发。实现智能化生产,解决量产问题和稳定产品质量。
五是红茶生产机械设备(研发适用于大叶种红茶生产的新的机械设备)。通过设备改善红茶生产工艺,提高红茶产品质量,同时用于红茶新品的研发。通过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新产品。
六是生产环境控制系统升级研发。精准控制茶叶生产环境情况,保证生产品质稳定。
七是绿色有机茶园科学施肥増效、茶产品深加工(如面膜、茶膏、洗发水、沐浴露)。扩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创新改进产品,不断优化产品功能、性能和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八是滇红茶智能化加工工艺。当前滇红茶缺乏标准化的加工工艺技术,主要依托经验制茶,导致各茶厂和初制所的滇红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影响滇红茶的公共品牌价值。加之整个行业内滇红茶加工设备相对老旧,粗放,自动化程度较低,作坊式、手工制茶较为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