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
来源:凤庆县发展和改革局 作者:县发改局 时间:2024-06-20 点击率:【 打印 】【 关闭 】 |
|
各乡、镇、民族乡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市驻凤庆位,社会各界: 根据市发改委、县委、县政府安排,凤庆县发展和改革局草拟了《凤庆县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征求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请于2024年6月21日17:00前报凤庆县发展和改革局,联系人:吴燕,联系电话:4212266,邮箱:fqfgj@126.com。 2024年6月20日 凤庆县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精神,有力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学习推广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服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结合凤庆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指引,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凤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融合关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新面貌。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福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凤庆自身实际和所处发展阶段,尊重本土特色,尊重发展规律,探索适宜凤庆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分类施策、试点先行,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坚持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改革基础和制度创新成果,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试点探索基础上查缺补漏、持续深化、纵深推进,有效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改革的深入性。 ——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严守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绝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确保城乡融合工作高效、高质量、持续健康推进。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城乡融合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城乡居民在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首创精神,调动社会力量、工商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享共赢的格局,增强改革动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生态环境融合,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有力,全县茶叶、核桃、畜牧、蔗糖、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4:1。城乡建设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乡与中心城区、乡与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均衡化发展。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 1.优化空间布局。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布局。实施“中部集聚、多心联动、轴带拓展”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区一带三线”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一区”,以凤庆县城乡一体化半山环线范围内的区域为示范区,覆盖凤山镇、洛党镇的箐头、桃花、中村、大兴等38个村,东至鼎新村,南至大兴村,西至前锋村,北至水箐村。以城乡一体化半山环线建设为抓手,改善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出行条件,带动沿线支柱茶产业、特色核桃产业和绿色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产业升级、人口聚焦、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带”,澜沧江生态保护发展带(鲁史、小湾、新华、大寺、腰街、诗礼),以“五彩澜沧江”建设为抓手,突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并行,着力推动澜沧江延岸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村庄提升、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澜沧江保护与合理开发齐头并进,助推澜沧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三线”,锦绣线(小湾、腰街、大寺)、古墨线(诗礼、鲁史、新华)、琼英线(雪山、三岔河、郭大寨、营盘、勐佑),高质量发展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和功能配套,推进乡镇集镇提质扩容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中心村人口、产业、资源聚集,小城镇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统筹“城镇村”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分类施策、落实各类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多规合一”,合理设定分区定位,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形成“中心集聚、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县城—乡(镇)驻地—中心村—一般村”四级城镇体系。凤山镇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功能,各乡(镇)驻地重点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落实管理主体责任,优化完善村庄规划成果。接续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合理规划确定村庄布局和发展定位,分类引导中心村、一般村多元特色发展,中心村重点提升连接城乡纽带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一般村着重打造为服务周边农村农民中心,满足服务“三农”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三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确定县城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把城郊的立宽村、聂家庄村等21个村纳入城市一体规划建设,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承接城市部分功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稳慎开展与县城部分连接或完全连接的村民委员会“村改居”工作,不断加快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速度。坚持“海绵化建设、标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三个理念,按照“人文为脉展特色、山水为魂聚灵秀、洁净为基树形象、智慧为擎提品质”的基本思路,巩固提升美丽县城建设成果,统筹推进健康县城、美丽县城、智慧县城、文明县城、幸福县城。提升城镇品质,持续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环卫设施提级扩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统筹布局“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居住社区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社会福利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云南凤庆产业园区、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2.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提品质行动,积极谋划实施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等固强补弱项目,统筹推进“五城共建”。以推动城区、园区及周边乡(镇)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推进县城东部片区开发、城郊21个自然村综合整治、西环路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半山环线建设,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两污”及地上地下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3个55.48万平方米,建成供水管网130公里、雨水管道65公里、污水管道128公里、燃气管道45公里、城市公共停车位5547个。强化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建设,持续推进背街小巷增绿补绿,完成“十三山十八河二十四桥”整治提升,推进城市绿化美化稳步推进,以公共服务能力和城镇品质提升强化聚人留人能力。到2025年,县城区绿地面积达55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40.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87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所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4.47%。完善住房体系保障,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到2025年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支持房地产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以乡(镇)通三级公路为重点,完成文腰线、云雅线(雪山段)、营盘镇(大青树至大红坡头3.1公里)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云雅线(三岔河段)、营盘镇(忙卡坝至大红坡头段)、大寺乡通三级公路工程。巩固提升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成果,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保持100%。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畅达深度,持续实施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四好农村路”工程,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到2025年,全县通三级公路里程达184.8公里,69.2%以上乡(镇)通三级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65%。持续实施并尽快完成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大摆田水库、鹿马箐水库、前锋水库、凤庆中心城区供水等重点水库及供水工程建设,有效推进清水河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凤庆北部片区乡镇供水工程等灌区及供水工程建设,不断增强城乡水资源保障和灌溉能力。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蓄水库容达0.9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有效灌溉率50.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和农业机械化“四改一化”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开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补短,大力提升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实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和农产品出村进城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养殖规模化率达到2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5%以上,冷库容量达到14万立方米以上,新增田头移动式预冷设备10台以上、移动冷库及冷藏车5辆以上。扎实推进电网建设,建成投运凤山220kV变电站,完成110kV鲁史变电站改造,新建或改造35kV勐佑变、35kV诗礼变、35kV营盘变等变电站,不断优化电网结构,着力提高电网供电能力,持续抓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作,启动实施农网升级改造28村,完成升级改造项目47个,完成10千伏线路新建或改造66.57千米,为保障农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到2025年,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供电,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不低于99.94%、99.91%。强化城乡信息化基础支撑,升级改造广电移动通信网络,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基本实现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广播电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凤庆产业园区、县供电局、县滇红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3.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覆盖完成全县189个建制村(社区)整治提升,13个建制村全域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推进爱国卫生“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7个专项行动”向乡村延伸,全面清理村庄陈年垃圾、河湖库渠、畜禽粪污,全面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摆及残垣断壁等,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杆线序化处置,大力建设美丽庭院。按照“1项革命+3个体系”的思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抓好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建设,稳步推进自然村公厕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户厕和公厕覆盖率,抓好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在人口密集、粪污量大的区域逐步建设“大三格”,增强对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方式,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常住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为导向,合理选择适宜当地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成功治理经验,积极申报“整县推进”试点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7.2%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分类投放,逐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加快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置完善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就便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全覆盖,村庄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持续完善村庄日常保洁运维体系,通过持续开展整治和强化日常维护,达到“四清、三基、二统、一化”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绿美建设,以“滇红凤庆”“五彩澜沧江”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围绕“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利用“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适地适绿、适树适美,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并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建设成果。继续在条件适宜区开展森林乡村建设,强化乡村绿化苗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到2025年,建成绿美乡镇5个、省级绿美村庄20个。(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市生态环境局凤庆分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水务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4.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科学合理调整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实施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推进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待遇。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公办在园幼儿占比大于7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为引领,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达标建设和中医馆提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大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进一步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到2025年,13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乡(镇)卫生院治未病科实现全覆盖,实现群众“头疼脑热”就近解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资金管理、经办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建成覆盖城乡、统一管理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平台搭建、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幸福食堂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在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不低于60%,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完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改造。到2025年,全县能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735个,普惠托位数1041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着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农民、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到2025年,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在17.5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医疗保障局、县发展改革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5. 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稳定发展保供产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到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74万亩、17.8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维持在4.7万亩、6万吨以上,生猪存栏75万头、出栏100万头,肉牛存栏12万头、出栏6万头,肉羊存栏20万只、出栏16万只,禽类存栏176万羽、出栏440万羽,肉类总产14.4万吨。积极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识认证基地面积不断扩大,重点产业实现绿色有机认证全覆盖。到2025年,茶叶、蔗糖、核桃(坚果)产业实现全面绿色有机认证,其他重点产业力争实现20%绿色有机认证,建成50个绿色标准化产业基地,累计创建地理标志产品10个以上,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以上,进入云南省“绿色临品”品牌目录12个以上。不断激发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潜能,做实“土特产”大文章,立足“土”、体现“特”、做大“产”,全力推进核桃(坚果)、茶叶、畜牧、蔗糖、中药材等重点产业链条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有效发挥链长作用,严格执行“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个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实施一个三年行动方案或高质量发展意见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运行一个定期调度机制),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把高原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将茶叶、核桃(坚果)培育成为百亿元产业,将生猪、肉牛、蔬菜、中药材、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十亿元以上产业,将烟草、蔗糖、水产、花卉、水果培育成为亿元以上产业。到2025年,全县高原特色农业(烟、糖、茶)产值达107.6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25万元。(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县投资促进局、县科技局、云南凤庆产业园区、县滇红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6.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强工业三年行动,围绕强质量、强效益,坚持做大做强,招大引大的发展思路,以发展壮大“三大经济”为引领、产业园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通过企业股权制度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搭建现代企业人才体系等措施,做强做优工业企业。到202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户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户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达12户以上,产值3亿元以上企业2户、1亿元以上企业3户。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衔接配套、共建共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至园区,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把园区打造成产业新城,成为县城副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到2025年,云南凤庆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8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15%以上。(责任单位: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科技局、县发展改革局、云南凤庆产业园区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7. 深入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澜沧江旅游开发,依托澜沧江优质航道,以水电观光工业游、滨水游乐、游轮旅游为主,融合沿江业态,把澜沧江航道旅游打造成为云南省首条江河水上精品旅游线,做大做强“百里长湖”品牌。加快推进全县旅游精品路线打造,深度挖掘茶马文化,加大“红茶节”“丰收节”“火把节”“祭孔大典”“户外运动季”“茶花节”等节庆培育推广,以凤城为中心,将县城打造为全县游客集散中心,小湾、勐佑、鲁史、洛党、雪山打造成为游客前往凤庆的5个黄金入口点,重点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带,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规划1至3日的徒步、骑行、自驾、团队体验“春游长湖山花、夏拜茶尊芳华、秋享硕果玉露、冬临乡愁人家”的7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力打响“天下茶尊·滇红凤庆”的文化旅游形象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统手工业、养生养老、生态餐饮、特色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打造新华—诗礼—鲁史古镇—小湾锦绣茶尊—凤山中国滇红第一村茶马寻根之旅,以及洛党—雪山—郭大寨—三岔河—勐佑南北两条“探寻世外桃源,重返千年古镇,品茗滇红飘香”乡村旅游精品环线。打造“创训养”等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围绕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医疗、养老、教育、体育等有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业态创新示范引领项目,培育“旅游+”“+旅游”新业态。到2025年,力争创建4A级景区2个以上、3A级景区3个以上,打造旅游特色村15个,实现旅游收入44.2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5%。(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投资促进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凤庆分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8. 加快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汇聚产业链源头与终端的数据资源,促进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精准施策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优化提升云南凤庆产业园区智慧化水平,建成并投运“中国云南核桃云(SAC)”“国家生猪市场—滇西交易市场”和“滇红茶交易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值、税收等数据的“颗粒归仓”和企业、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到2025年,全县数字经济综合产值达3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县林业和草原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云南凤庆产业园区、县滇红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推动城乡要素协同发展 9. 畅通人员人才流通渠道。深化户籍制度和新型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按照符合“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之一条件的原则办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全面放开放宽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制定“人地钱”挂钩激励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教师医生编制等公共资源配置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与户籍登记脱钩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进一步畅通农民进城落户渠道。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东西部协作力度,统筹农业科技、“三支一扶”、定点帮扶、经营主体等各类人才资源,推动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深入实施“头雁”“耕耘者”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医疗保障局、县科技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10.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健全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任务,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探索结合农田集中连片整理解决细碎化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抓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建立宅基地数据管理信息库,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引导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坚持市场化运营,有效推进闲置农房的收储利用。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支持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使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稳妥有序引导已完成土地所有权登记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进入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推进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入市。(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11.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发展资金保障,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涉农资金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多方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依托临沧市金融支持凤庆县乡村振兴政银企联席会议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落实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确保银行机构用好用足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支持更多涉农主体获得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金融机构涉农领域融资成本,使利率改革红利直达涉农主体。鼓励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扩大有效资产抵押范围,推广运用农业设施及地上种植物登记抵押贷款等,解决农村抵押物不足难题。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持续做好防范化解农村资金互助活动风险。(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凤庆监管支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四)推动城乡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12. 突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引领贯穿到城乡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以推进基层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网融合为抓手,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共治格局。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功能、规模和事务范围,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健全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1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三个心向”等宣传教育。全面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红黑榜”创评+全民积分制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管用水平较大提升,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省文明单位24个,全省文明村镇7个。(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14. 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注重发挥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各方面,扎实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好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公园等普法阵地,充分发挥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示范作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建设乡贤评理堂,有效发挥家庭家教家风作用,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务实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加强平安凤庆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网格站岗、信访吹哨、调解为先、法治兜底”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乡村基层组织治理方式创新,创新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不断拓展村级阵地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等县级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发展改革局要牵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落实,合理确定县级部门与各乡(镇)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县级相关部门制定并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全面落实本方案,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城乡融合具体措施,齐抓共管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合力。 (二)强化政策协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与各项政策的对接协调。推进全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政策协同整合,构建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突出项目带动。着力策划、包装、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项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库,实行滚动推进、动态储备。完善重点改革任务和项目推进机制,按照完成销号一批、延续推进一批、启动实施一批的工作要求,持续延续、补充、调整、落实年度重点项目,形成良性循环。切实做到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改革都以项目为依托,保障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有序实施。 (四)强化监测评价。各责任单位要强化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跟踪监督,建立季度报告、年度评估制度,对行动方案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注意改革过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巩固改革成果。 |
附件【附件:凤庆县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表.xlsx】 |
【关闭窗口】 |
主办单位:凤庆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滇ICP备2000131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9210048
政务服务热线:0883-12345
运维单位: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