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要闻
凤庆县新华乡紫微村:“四轮驱动”让非遗“活起来”、乡村“火起来”
发布日期:2025-05-12 05:21
信息来源:凤庆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0
字体:【

近年来,凤庆县新华乡紫微村以党建为核心引擎,将非遗传承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以青年为先锋、阵地为依托、融合发展为路径,不断激活民族文化内生动力,让古老苗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生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锻造非遗传承“先锋队”。紫微村党总支部创新“双向培养”模式,将优秀非遗传承人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育成非遗文化传承者,构建起“党员+非遗传承人+苗族儿童”的“1+1+1”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开展文化骨干培训班、组织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文化传承队伍。目前有省、市、县非遗传承人10人,非遗项目16项。2024年,依托市、县非遗中心成功举办苗族芦笙舞及苗族刺绣培训班,选派2名苗绣绣娘到上海学习,组织芦笙舞团队参加凤庆红茶节、贵州省榕江县“村超”、临沧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秘境临沧·非遗大集”购物节系列活动展演。

青年担当,搭建文化传播“新舞台”。在基层文化骨干试点工作中,注重选拔和培养热爱文化、有责任心的青年文化骨干,培养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青年文化骨干队伍。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踩花山节、射弩比赛等民族文化活动,激发村民热情,凝聚起民族团结之力。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青年文化骨干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紫微村的苗族文化,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苗族刺绣、芦笙舞等传统文化生动展现给广大网友,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增强文化影响力。

阵地赋能,打造民族文化“会客厅”。抓住平坦小组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的大好机遇,整合资源资金400多万元,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苗文化传承馆1所,苗族文化传承展览展室4个,“双语”室1间,村史室1个。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完成新华乡紫微村苗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成苗文化广场1个,苗族织布工艺保护传承室150㎡,安置纺织机6台。依托沪滇携手兴乡村项目建设文化长廊110m、浆染房70㎡、苗族文化特色牌坊1座、依山挖建生态步道480m、靶场1座,发展苗绣家庭作坊1户。同时,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在村内设置文化宣传栏、文化墙。让村民组织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平台,让民族文化展示有“窗口”。

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以讲一段走进文明的发展历史、唱一首爱国爱党的山歌、组一队热情的打歌队、跳一支令人难忘的舞蹈、织一片原生态的麻布、绣一朵独具特色的花、酿一壶好客的沃陀箩酒、吹一曲动听的大芦笙、做一道特色的苗家菜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开发民族特色美食、生态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旅游产品,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将民族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举办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文化传承活动,集中展示村寨文化,丰富游览内容。同时,加大对特色村寨的包装、推介、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