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庆
2月25日,凤庆县“十里山茶.滇红凤庆”茶花节在掌声、喝彩声中圆满落幕。茶花节期间,多项精彩纷呈的活动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接触茶花、了解茶花、爱上茶花,享受了一场盛大空前的茶花盛宴。文艺演出专场在《火火的中国火火的时代》热情高涨的气氛里拉开帷幕,《画你》《逆风飞翔》《太阳姑娘》等广场舞和独唱《我在箐头村等你来》《我的中国心》等20多个节目精彩纷呈,赢得现场观众不断拍手叫好。文艺活动期间,县茶花协会还为参展的16户茶花种植户及美术、摄影爱好者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据统计,15天的节庆活动期间,每天有近万人到茶花谷、石洞寺体验茶花节,吸引了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旅...
日期:2023-02-28来源:凤庆视点浏览:724 次
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当天,位于安石村的滇红活态博物馆建成开馆。活态博物馆属于滇红第一村核心区建设项目之一,按照50年代风格设计重建,将老博物馆进行修缮保护,重新设计布展,增加滇红茶发展史和“阎红彦文化墙”;将原有老设备车间改造成“红彦茶车间”和“滇红功夫茶车间”;车间一侧改造2米宽游客参观通道,铺装钢化落地玻璃。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于2021年12月17日开工,2022年3月8日完工。滇红活态博物馆由序厅、第一展区《一片茶叶连接世界》、第二展区《滇红传承工匠精神》、第三展区《红彦车间滇红工夫》四部分组成,讲述了凤庆茶叶的起源和历史、滇红诞生、...
日期:2022-03-11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476 次
早在清朝宣统年间,手艺人李文灿就在勐佑三甲建龙窑开始烧制土陶,土陶是勐佑人曾经赖以谋生的温暖记忆,是勐佑茶马商旅文化符号,在2019年“勐佑土陶”已被凤庆县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镇的土陶制作几乎消失殆尽。面对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乡村记忆逐渐被淡忘,2020年在文化山重修“勐佑土陶传承体验馆”。土陶馆大致分为六个区域:体验中心、制胚专区、陶艺创作区、土陶晾晒区、土陶展示中心、龙窑。不同区域功能不同,体验中心是在原有生产的基础上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带亲朋好友一起体验土陶制作等一系列工艺,并带回家和朋好友分享,它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土陶工艺...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180 次
石洞寺,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洛党镇箐头村境内,建于清乾隆后期(1794年前后)。民国十五年(1926年),邑人杨兆昌、苏芬、杨永启等筹款重修。寺内建有大殿、厢房、莲花池、石拱桥,另有茶花一株,树围1.82米,高12米,定名蒲门茶,与寺齐名并存。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1848—1853年)年间,分别立于两巨石之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又称雌雄飞双阁。很多名人到此观光都曾留下不少诗句,如:“石阶有尘清风扫,洞府无锁白云封”,“云山雅静出尘世,岩石清虚入画屏”等。1999年,地县两极筹款,县民宗局负责实施重修双阁。2001年,省旅游局拨款重修大殿。石洞寺集宗...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2725 次
当那清一色石板路引领我走向那错错落落的石头磨房时,当错落的石头磨房在古核桃林里影影绰绰的展现它的风姿时,我知道,我正走向那些早已随风飘逝的历史中,走向那令人神往的迷人画卷里。初识古墨,缘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红茶镇》,那薄雾呵护下郁郁葱葱的古核桃林,那咣当咣当磨碎日子的石磨,那曲径通幽的爱情河,是何等的神秘与遐远。站在云南省凤庆县诗礼乡的古墨村,清澈见底的河水从我的脚下,依依前行,远远望去,它如一条玉带,飘落在人间仙景里,那一刻,我恍惚起来,仿佛自己是在梦中。当都市的尘埃越来越成为我心灵的负重时,古墨的静谧成为了我生命的歌唱。水磨坊是古墨的一篇散文...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000 次
三岔河琼凤桥也叫东风桥,位于三岔河镇顺甸河上,是连接三岔河镇东西两片的木廊桥。民国14年(1925年)由地方人士捐资修建。桥主体为木质结构,有桥房、桥亭、扶栏,桥长40米,宽3.5米,是全县跨度最长的木廊桥。20世纪70-80年代前是东西两岸的主要交通通道,至今仍在使用。琼凤桥在地方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具有独特建筑艺术和重要的人文价值。
日期:2022-03-09来源:文化旅游局浏览:1103 次
凤庆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红龟山文笔塔便是凤庆极具代表的古迹之一。文笔塔,可以说是凤庆的大门。它高耸地竖立在进入凤庆的公路旁,百年如一日,静静地守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子。文笔塔下面赫然写着——世界滇红之乡。文笔塔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也是凤庆县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之一。在塔的正面,刻有“高挹奎光”四个横额大字,并镶嵌有石碑志两块,塔尖的三角形架上安放着铜铸宝鼎,宝鼎上插一钢鞭,像极了笔头。远远看去,文笔塔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大地之间,笔尖剑指苍穹,呼光唤影,孤高迷离,婷婷伟岸,彰显着一种笔破长空的非凡气度。“文官提笔...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2495 次
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文庙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文庙古建筑是凤庆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凤庆文化发展的见证。凤庆文庙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魁星阁)、崇圣殿、大成...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3003 次
崇祯寺茶花公园一角崇祯寺山是凤庆县城十三山之一,位于县城新旧城区结合部。崇祯寺茶花公园建设遵循“海绵化建设、标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围绕提升城市品位、满足市民休闲,突出冬春季彩,凸显凤庆茶文化及茶花文化元素进行规划建设。公园建设面积75亩,以茶花为主题,种植茶花品种64种,并适当搭配种植冬樱花、红叶碧桃、三角梅等彩色树种,实现城市面山治理特色化。建设突出“引水上山、森林进山、色彩靓山、鲜花美山、公园进山”,同时配套路灯、公厕、休闲座椅等人性化服务设施,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宋正刚摄)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住建局浏览:1226 次
重建后的青龙桥位于迎春河上(原址:位于凤庆县鲁史镇金马村和小湾镇正义村间的澜沧江上)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4880公里的澜沧江上,有数不清的桥梁,但青龙桥,是独有的一座,是无法忘却、无法替代的一座。这是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这是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道。这里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远征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烙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历史上的青龙桥,或毁于大火、或毁于暴风、或毁...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427 次
臭豆腐最香的村庄鲁史,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绿树、古道、小巷、青瓦、红墙,构成了古镇古朴的风貌,鲁史村四方街自然村就是古镇的古集村。古集村满足了人们对古村落的所有想象斑驳的墙壁,掉了漆的门楣,泛白的瓦片,不经雕琢的民居,穿过古村的茶马古道,红墙上方的天空,瓦片间隙的枯草,老戏台旁围坐着闲聊的老人,以及每天都会出现的集市……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古道——“楼梯街”,古道长近三百米,宽约四米,滇西茶马古道从街南形...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2866 次
陈家窝河位于洛党镇箐头村和桃花村交界处,距离镇中心13公里,该河源于黄竹岭箐(海波3098.7米),于洛党村把边寨汇入凤庆河。整个流域有南向北倾斜,河流呈叶形状,流域内水资源丰富,由南向北流经箐头、桃花、洛党3个村。汇口高度为1120米,汇口平均流量为每秒1.04立方米。全流域流经面积19.3k㎡,主河道长11.6千米。两岸植被繁茂、生态良好,整个流域拥有森林面积18000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0500亩,村集体和个体林7500亩,益林荒山3000亩。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白花木林、野山茶、云南山茶等珍稀树种,储量丰富的旱...
日期:2022-03-0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739 次
1 2
GO